中國農業分享經濟全球化巨大利益
作者:程國強 |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
中國農業目前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比較薄弱的環節,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仍將面臨挑戰。 隨著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既有可能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同時也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 與世界貿易體系的關系 自1978年中國率先從農業部門實行改革以來,中國農業不僅實現快速增長、結構變化顯著,而且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加深了與世界貿易體系的聯系。 經過二十多年發展,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對世界市場具有重要影響的農產品貿易大國。中國農產品出口由1992年的一百一十三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二百一十二億四千萬美元,年均增長率5.8%;農產品進口由五十三億美元增加到一百八十九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2.3%。 盡管中國農產品貿易增長較快,但農產品出口在外貿出口總額中的份額呈下降趨勢,由1992年的13.3%,下降到2003年的4.8%,進口份額由6.6%下降到4.6%。 比較而言,在許多國家的貿易結構中,農產品出口則居重要地位,中國已經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 貿易增長的實績顯示,中國農業正在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利益,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中國農產品出口仍然具有外匯貢獻意義。1992-2003年的十二年,中國外貿順差累計二千四百二十六億五千萬美元,農產品凈出口累計五百一十三億三千萬美元,占21.2%。其中,1992年農產品凈出口二十六億二千萬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60%以上,2003年二十三億五千萬美元,占9.2%。 其次,對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乘數2002年為一點六六,相當于一美元農產品出口能夠額外產生一點六六美元的經濟活動;每一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能直接和間接創造近二十八個就業崗位。 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農產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額,而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對中國農業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農產品進口緩解了農業資源短缺壓力,促進了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優化。 盡管中國農業與世界市場的關聯程度日益增加,由1992年的15.8%,增加到2003年的19.4%,但相對整個中國經濟而言,農業的貿易依存度并不顯著。 從國際比較看,2002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占農業國內增加值的比重只有9.3%,而美國為41.1%、歐盟為34%、俄羅斯為36%。 顯然,中國農業增長更多地依賴內生需求,農業資源主要被配置到解決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而農產品出口占主導地位的加拿大、澳洲、巴西和泰國等,農業貿易依存度則高達99%-175%。 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農業部門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促進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開放市場未受外國貨沖擊 中國加入WTO以來,國外具有優勢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并沒有如預期涌入中國市場,農業將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也沒有出現。這其實存在較大的必然性: 1、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根據加入WTO的新形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農政策措施,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了農業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加入WTO影響的滯后效應,使國際競爭壓力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在短期內沒有表現出來。 3、國內外市場價格變化在客觀上緩解了進口壓力。如2002年,由于世界糧食主產國受災嚴重,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25%-30%,而1997年到2003年中期,中國糧價連續七年低迷,國外糧食不具備進入中國市場的價格條件。 但從2005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基本結束,進入WTO「后過渡期」,中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過渡期的結束,意味著中國農業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將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 第一、農產品關稅降至承諾的終點,即由加入WTO前2001年的23.2%,經過2002-2004年三年削減后,降至2005年的15.35%。遠遠低于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 第二、自2004年起,糧食等重點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配額數量已經達到最高點,2005年之后將繼續維持這樣的高水平。除小麥繼續保持90%的國營貿易比例外,其它農產品的國營貿易比例將逐步縮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條的進口指定經營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櫚油、菜籽油進口的關稅配額管理,實行9%單一關稅管理。 第三、中國承諾自加入WTO起,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承諾將國內支持中的黃箱補貼上限約束在8.5%,低于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