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設施農業裝備亟待揮別“跟進戰略”
黃瓜上“樹”,番茄“爬”墻;超市里的蔬菜天天換花樣,理應初春開放的鮮花直到嚴冬也能買到……這些變化,都是設施農業帶給我們的實實在在的便利。
時至今日,作為一項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環境控制技術的綜合應用工程,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標準化越來越成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然而,與我國設施農業面積持續大幅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研投入不足、機械化裝備缺乏、農機企業懷抱“跟進戰略”互相抄襲……嚴重影響了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的根源何在,又當如何破解?記者就此專程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施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楊其長研究員。
增勢迅猛27年間增長460倍
雖然設施農業產品步入千家萬戶只是近十年來的事,但是楊其長告訴記者,早在1932年的遼南地區,中國就出現了最早的日光溫室。雖然頗為簡陋,但是已經具備了溫室的特點和功效。20世紀50年代塑料薄膜開始運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在這一技術的引領下,1965年,長春出現了第一個塑料大棚。
上個世紀70年代,北京在玉淵潭建起了第一棟玻璃連棟溫室,隨后在雙橋農場建造了3棟連棟塑料溫室,這一時期的設施農業以塑料拱棚為主;80年代后期,山東壽光在學習遼寧經驗的基礎上大規模發展設施農業,終成大器;90年代,農業部組織14個省(區、市)攜手合作,進行以日光溫室為主體的設施農業技術推廣,設施農業發展迎來質的飛躍,尤其是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實現了蔬菜的反季生產,讓那里的人們逐漸告別了“冬儲大白菜”。
近兩三年,是設施農業發展的又一黃金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園藝作物的需求增強,各級政府扶持農業生產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此外,發展設施農業還是一條有效的增收途徑。在市場、政策和利潤的合力推動下,各地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蓬勃高漲,僅設施栽培面積即從1981年的10.8萬畝,發展到2008年的5020萬畝,27年間增長了460多倍。
不過,楊其長表示,量的增長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注意避免隨之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過度的追求規模,而不注重效益,會影響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在這方面,壽光就很值得學習,那里的設施農業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好的抗風險機制,尤其是在市場、技術、人才保障等方面。”
裝備匱乏新技術無處建功
季節性產品過剩,只是設施農業需要避免出現的問題之一。更為嚴重的矛盾在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裝備發展滯后,環境控制能力差,導致我國設施農業后勁不足。
據楊其長介紹,在設施種植領域,主要存在溫室和植物工廠兩大類型。其中溫室又以連棟溫室、日光溫室和塑料拱棚為主。它們對于裝備和技術的需求都各不相同。連棟溫室是一種級別較高的溫室形態,內部環境的控制要求很嚴,升降溫、通風、遮陽等都需要實行機械化控制。日光溫室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溫室形式,也是機械化技術發展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僅僅在卷簾、覆膜、灌溉、耕種等作業環節可以實現機械化。塑料拱棚也面臨著相同的困擾:耕種機械十分匱乏。
“可用的裝備和技術少得可憐。”楊其長嘆息道,“在通風和降溫方面,尤其顯得無奈。”這就導致日光溫室的發展出現一些不和諧音符: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難以形成規模;缺乏有效的環境控制和管理;操作空間小;高技術裝備難以得到運用;不能實現穩定生產。
科研乏力“跟進戰略”要不得
放眼全球,不少國家對于如何保證設施農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均給出了可供借鑒的方案。
在歐洲,西班牙和荷蘭是設施農業發展面積最大的兩個國家,而后者又同時以技術水平高人一籌而領先世界。中國毫無疑問是亞洲各國當中設施農業面積最大的國度;日本為5.2萬公頃,韓國也達到了5萬多公頃。但是若論技術水平,則首推日本。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