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致定補政策懸擱,國儲豆重獲定價權
9月16日,第九次臨時國儲大豆順價競拍再次遇冷。計劃銷售的50.32萬噸臨儲大豆,實際成交1.55萬噸,成交率僅有3.08%。
一位在哈爾濱參與了此次競拍的當地加工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很多企業都在等待政府定向銷售補貼政策的出臺。“等補貼政策明確時再決定拿不拿豆。”
由于國際大豆價格低于國儲大豆拍賣價格,致使臨時儲備大豆拍賣屢屢遇挫。此前,中國政府曾計劃對購買國儲大豆的企業發放財政補貼,以疏通臨儲大豆形成的“堰塞湖”。
不過,本報從多位官方人士處證實,這一政策已被擱置。
事實上,隨著干旱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中國官方的大豆調控政策已經悄然轉向,即從此前的抬升大豆價格保障農民利益,轉向防止未來大豆價格上漲過快過猛。
加工補貼政策落空
“每噸給150塊錢的加工補貼。”9月17日,黑龍江的一位大豆壓榨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直到現在,他對于傳聞中的大豆加工補貼政策深信不疑。
有關官方將采取加工補貼方式釋放大豆庫存的消息從8月底開始在業內盛傳。消息人士稱,少數被政府指定的企業可以按照每噸3750元的價格承接國儲大豆,而政府按照每噸大豆150—2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這個消息一度得到官方確認。據悉,一個由財政部副部長牽頭、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多個部門參與的調研團隊曾專門赴黑龍江就此展開調研,并確定了加工補貼方針。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大豆加工補貼政策由國家糧食局負責加工業的司局制定草案,之后由發改委、財政部、糧食局等多個部委審查會簽,然后上報國務院,待批準之后由國家糧食局等部門聯合發文,地方糧食部門負責落實。
一些消息人士甚至透露,補貼政策會在9月上旬,也就是第8次公開競拍之前就公布。“在這個時間點出臺政策,可以趕在9月底,也就是新大豆上市之前,釋放一定的國儲庫存,以便騰出庫容收購新大豆。”
前述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說。
但是直到現在,第9次競
拍結束,這個政策也沒有公布。
一位地方糧食官員告訴記者,“從形成草案到下發至地方糧食局,這個過程即使一路綠燈,至少也要半個月。但據我所知,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形成草案。”
國家糧食局一位人士則告訴記者,“草案還是有的,但是爭議比較大,現在基本沒動靜了。”他甚至懷疑,“(加工補貼政策)最終能不能出來,我看都很懸。”
如果在新大豆收割上市之后繼續實施加工補貼政策,就相當于打壓市場大豆價格,豆農利益受損。因此,來自官方的消息人士普遍認為,今年不可能再出臺加工補貼政策。
中央儲備糧總公司的一位人士也對記者說,“即使現在出臺,還有十天的時間,肯定也不能趕在新大豆上市之前完成拍賣任務。沒什么實際意義。”
盡管一些加工企業對于補貼政策擱置感到失落,但更多的人則感到松了一口氣。
一位在哈爾濱的大豆期貨分析師認為,“從中儲糧的角度來說,大豆存在庫里,他們就能繼續領取各項財政補貼;對財政部門來說,放棄補貼政策可以避免高額的財政包袱;對很多沒法拿到補貼的企業來說,避免了不公平競爭。”
國儲豆突圍遇阻
定向加工補貼政策是中國政府為解決大豆高庫存問題進行的最新嘗試。這項政策被擱置,意味著中國國家儲備大豆突圍的努力再次遇挫。
此前,中國官方一直在為國儲大豆“去庫存化”進程緩慢而苦惱。
2008年秋季以來,世界大豆價格大幅跳水,中國政府為了保護豆農的利益,在東北主產區以3700元/噸的最低保護價收購了大約700萬噸大豆。如果再加上往年的庫存以及政府進口的儲備大豆和豆油,中國國有糧食儲備系統存儲了大約1000萬噸大豆。
由于大豆容易揮發、變質等特性,不適合長期儲存,業內普遍認為,政府應該在9月底之前釋放600萬噸以上的大豆庫存。否則,政府財政將嚴重虧損,而且這些大豆占用大量庫容,將阻礙政府收購2009年的新大豆。
官方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從7月下旬開始組織國儲大豆競價拍賣活動,面向市場公開拍賣675萬噸國儲大豆。
按照官方的托市收購制度設計,這些大豆必須堅持順價銷售的原則。也就是說,起拍價格不能低于3750元的收儲成本。但是這個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加工和貿易企業稱,如果大豆采購成本高于3400—3500元,企業將處于虧損狀態,因此,這些企業拒絕購買國家儲備大豆。
從7月下旬至今,已經組織了9次國儲大豆競價拍賣活動,但每次均鮮有成交。國儲大豆拍賣遇冷,陷于停滯。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