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國家豆”為豆企解圍
“因為價格太低,大豆一直收不上來,只能停產待料。”7月8日,已經停產6個多月的黑龍省宏源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在林無奈地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作為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68家大豆企業,眼下有一半以上面臨“不得不停產”的困難局面。對此,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登高表示,解決當前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國家應當從戰略角度出發,制定一些長遠規劃,加大對大豆產業的引導與扶持”。
加工企業將面臨第二次停產
“大多數大豆加工企業的大豆庫存不到一個月,7月底將耗盡,加工企業將面臨第二次停產。”黑龍江省大豆產業協會產業部部長王小語7月8日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王小語介紹,今年三四月間,黑龍江省的68家企業已經面對過一次“停產困局”。眼下的困局,與三四月份的情況有所不同。當時企業停產的原因是受“進口轉基因大豆的低價沖擊”和“國家收儲國內大豆抬高價格”雙重作用。可是現在,農民手中的大豆已經“彈盡糧絕”,而國儲大豆還沒有意向拋售。
據黑龍江糧食局統計顯示,截至6月23日,該省政策性大豆已收購入庫50.8億公斤,占計劃指標的91.86%,農民手中余豆僅為2.5億公斤。
受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調控的影響,黑龍江明達油脂公司的收購價格比一個月前提高了將近1毛錢,但收購的量卻在大幅減少,庫存也降到一個月以內,而正常的生產庫存要保持在2個月。黑龍江明達油脂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得毅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現在每天收上來的豆子還不到200噸,而以前能收到600噸。”
記者7月8日從采訪的黑龍江幾家大豆加工企業了解到,有些企業以前一天收購600多噸大豆,而現在一天收購不到200噸。張得毅表示,“我們目前的應對方法是提高采購價格,也考慮進口大豆。雖然這些辦法加大成本壓力,但總比企業關門好。”
企業盼“國家豆”
目前大豆企業面臨的難題與“國家收儲”有關。據記者了解,國家曾為了解決廣大產區農戶“賣豆難”的問題而加大收購大豆的計劃。2008年至今,國家先后拋出總共725萬噸大豆收儲計劃,其中150萬噸是中央儲備,575萬噸是臨時儲備。
由于大量的國產大豆流入國儲庫,導致國內大豆供應量緊缺。黑龍江糧食局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國家收儲的大豆屬于‘國家豆’,這些‘國家豆’的去向由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決定,我們做不了主。”記者隨后致電中儲糧,一位工作人員以“不太清楚”作答。對此,劉登高認為,不管是國儲豆還是中儲豆,面對加工企業停產,有關部門應該讓它流通,讓職工有活干。
對于國家有關部委沒有拋售國儲大豆的問題,王小語認為是國家層面還要考慮糧食安全的戰略問題和話語權的問題。“國家收儲是保護農民利益和定價權的有力行動,而且緩沖了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受到沖擊的力度和受沖擊的時間周期。最近芝加哥期貨大跌,小麥、玉米跌得最厲害,但大豆沒有跌,不能不說跟我國的收儲有關。”王小語如是說。
針對大豆加工企業面臨的難題,王小語建議,國家控制拋儲數量,同時加大收儲力度,達到有效調控市場的效果。
制定長遠規劃 加大扶持力度
“東北大豆主產區的這種局面如果繼續下去,國產大豆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就會斷裂,后果會十分嚴重。”劉登高表示。
“如果國產大豆產量萎縮,中國僅有的在非轉基因大豆上的定價優勢也將喪失。”王小語認為,“國家應當從戰略角度出發,制定一些長遠規劃,加大對大豆產業的引導與扶持。”劉登高認為。
“國家托市收儲的本意是想維護豆農利益,穩定市場,但在做法上對收購還是目標價格補貼規定不夠明確,特別是沒有注意調動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和大型民辦加工企業的積極性與加工儲存能力。結果事與愿違,把市場上的活豆變成倉庫里的死豆,把本來屬于國產大豆的500多萬噸市場讓給了洋大豆。”劉登高指出。
對此,劉登高建議:“國家應盡快采取措施,一方面督促收儲企業敞開收購,另一方面要發揮大豆加工企業的作用,把倉庫中的死豆變為市場上的活豆,填補當前非轉基因大豆油和非轉基因豆粕的市場空白。否則,不僅國產大豆的產銷規律將被徹底打亂,產區內相關企業要繼續蒙受損失,明年的大豆種植業也要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糧油儀器網 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