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采購大豆流產,國內企業瘋狂搶豆自保
5月27日,《華夏時報》獨家獲悉,商務部組團赴美采購2000萬噸大豆的“超級訂單”,最終流產。
接近采購團成員的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雙方沒有像往年一樣簽訂協議,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方的報價沒有得到美方的認同。而幕后的原因是,美方忌憚我國購買大豆用于收儲,調控市場價格。
大豆訂單的流產背后卻殃及到了國儲大豆的順價銷售和步履維艱的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
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已聞風而動,瘋狂搶購當地已為數不多的大豆,避免因“糧荒”而停產甚至倒閉成為其當務之急。
“沒有了原料,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就在市場上站不住腳,外資就會把市場填補上來。加工企業如果大面積停產或倒閉,外資企業就會侵占我國最大的國產大豆主產區,國產大豆產業將瀕臨毀滅。”黑龍江大豆協會產業部部長王小語擔憂地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2000萬噸采購大單流產
據前述消息人士介紹,今年4月下旬赴美采購大豆的數量遠遠超過往年,也超出美方的預期。商務部采購團成員包括像中糧一類的國有糧油進口企業,但能否達成協議最終取決于美方的態度。\
“前幾年協議能夠順利簽訂,主要是因為大豆價格高位運行或下行,有利于買賣雙方達成意向。但今年與往年不同,進口大豆價格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并處在上升通道。”該人士分析稱。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陳麗娜認同上述觀點。
最近數月以來,進口轉基因大豆的量價齊升,也印證了美方在大豆談判中處于有利位置。
“全球產量僅次于美國的阿根廷今年大豆減產30%,影響到全球大豆的供求關系,這一因素將支撐國際大豆價格繼續走高。”陳麗娜分析說,“9月份之前也就是在美國新產大豆收獲之前,全球的大豆行情還會上漲。”
國儲大豆拋還是不拋
前述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采購流產背后美方忌憚中方采購大豆收儲,用以調控市場。
自去年10月份以來,進口轉基因大豆低價沖擊國產大豆,豆農和國產大豆加工企業遭到沉重打擊,國家為托市進行了一次增儲和連續三批的臨時收儲計劃。
王小語認為,國家收儲縮短了國內大豆下跌和上漲的周期,價格區間被抬高了,從而緩沖了國內大豆產業遭受進口大豆的打擊。
至于未來一段時間大豆的價格走勢,陳麗娜認為:“國際價格漲的會多一些,但國內價格會平穩運行。”原本早已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的國內大豆市場,為何不會隨國際市場波動?陳麗娜給出的理由與王小語不謀而合:受國家收儲大豆的影響較大。
但問題是,“以目前國儲七八百萬噸的量調控4000萬噸的市場,還是有很大不確定性。”前述消息人士稱。他認為,能夠調控市場,儲備量必須在1500萬噸-2000萬噸,而國內大豆的產量只有1600多萬噸,所以必須進口大豆。
而赴美采購不成,沒有足夠儲備大豆,勢必影響到國儲大豆的順價銷售。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綜合處副處長曹冰寒稱,當地的油脂企業要求順價銷售,但國家層面還要考慮糧食安全的戰略問題和話語權的問題,“手里有糧,心中不慌”。
黑龍江遜克奇克國家糧庫主任關金忠告訴記者,“現在順價銷售還順不出去,收購價格是3700元一噸,再算上收購和存儲費用,每噸另加400元左右,折算成每斤就2元錢以上了,高出市場價格0.2元多”。
加工企業瘋狂搶豆
最先坐不住的是大豆加工企業。
記者從黑龍江大豆協會了解到,企業庫存能夠維持一個月以上的非常少。目前企業紛紛加大收儲力度,提高收購價格,各地經紀人都在忙著搶購農民手中為數不多的余糧。
黑龍江明達油脂公司總經理張德毅向記者反映,現在存糧緊張,量上不來,價格高。據他介紹,正常每天能收五六百噸大豆,現在不到300噸了,而且還在逐日下降。
龍江福糧油公司的大豆庫存只能維持其一個月時間的正常生產。董事長宋勝斌對記者說,新豆下來還要4個多月(10月份),如果大豆早沒了,企業還能生產什么?
“再不收就沒了!沒活干了!”宋勝斌的語氣焦急。
記者從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了解到,目前收儲的任務還在進行,但已經收得差不多了,而且部分國儲大豆正在往南方調運,累計移庫的大豆有100多萬噸。
關金忠表示,該糧庫的任務現在都完成了,農民手里基本沒有大豆了。而這也正是企業搶豆的主要原因。
黑龍江大豆協會調查發現,黑龍江南部大豆庫存已經極低,北部地區還有一些,“但也不多了”,留在農民手里的大豆不到100萬噸。王小語說,按照目前收購、消耗進度,到7月份農戶庫存稀少。據介紹,現在黑龍江各地大豆收購價格普遍漲到每斤1.7元以上,甚至部分地區已經漲到1.8元,而4月份的價格僅為1.6元。(作者:陳巖鵬 來源:《華夏時報》) 中國糧油儀器網 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