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破解糧食安全新“剪刀差”現象
一、種糧新“剪刀差”愈拉愈大,嚴重挫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
糧食安全一直是我國中央政府承擔的最大要務,但最近幾年種糧新的“剪刀差”越拉越大,使農民種糧積極性嚴重受挫。前不久的一則新聞給我印象深刻,記者問一位因金融危機失業返鄉的農民春節后還到不到外面找工作打工時,這位農民告訴他,當然去。為什么呢?因為出去找工作,即使一年找到只干一個月的活,收入也比在家種一年的地賺得還多。
這則看了讓人心酸的新聞折射出我國目前糧食安全生產存在的一個很令人不安的事實,那就是新的“剪刀差”,與區別過去舊的工農剪刀差概念。這種新的“剪刀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差距種糧作物與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愈來愈大,比如種小麥,許多農民一算帳,各種成本投入一扣,一畝地能夠有二三百的收入已經是不錯的了,而一畝地種西瓜或者花卉,其收入是數千元甚至數萬無。故原來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山東不少地區的農民都已改種蔬菜水果了。
第二個差距是出去打工的收入與在家種糧的收入差距也愈拉愈大。原來我國農民打工的收入月工資300多元一直維持了十幾年沒有變,打工與種地的收入差距還不是很大。但近幾年,尤其是新的勞動合同法出臺后,我國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提高得很快,一個月拿一千元是少的,不少農民還能拿到二千甚至更多,一年下來就是兩萬多元。而我國農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四千多元,其中的40%還是工資性收入。也就是說農民從種糧中獲得的收入,全年也就二千多元,這還算好的了。以后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這個差距會愈來愈大。有時打工一個月的錢比種糧一年的收入還要高。
第三個差距是近年來我國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但一直是化肥農藥等上漲的速度更大,結果國家給農民的優惠都被漲價的農資給拿走了。
上述三個差距愈拉愈大的現實已嚴重地影響到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從而危及到未來的我國糧食安全。所以必然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破除新新剪刀差的兩個戰略調整:改變低成本糧食安全戰略與減少農民
從戰略上來看,我國必須要進行兩個戰略調整,近斯的戰略調整是中央政府應該改變目前低成本的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戰略,大幅度地讓提高糧食安全成本,建立可持續的糧食安全發展戰略。
糧食安全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還與中央與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不一致有關。中央要承擔國人的口糧安全問題,但地方政府由于種糧效益差,產糧大縣一般都是財政窮縣,所以都不愿意或者不是很情愿去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所以要破解新剪刀差問題,保證國家的長期糧食安全不會出問題,國家目前的低成本獲得糧食安全戰略必須進行調整,讓種糧農民與產糧大縣獲得種糧與發展其他生產差別不太大的平均利潤率。否則的話,任由新剪刀差任何發展下去,長遠來看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從遠期看,國家還必須調整目前的城鄉分隔治理模式,通過“以土地換社保 ”,讓那些在城市已打工數年的人解決他們的城市戶籍問題,給他們上養老保險,但要有一個前提是必須“以土地換社保”,把他們承包的土地轉讓給其他農民。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業人口,另外置換出來的土地轉讓給留在家鄉種地的農民,擴大農民的種糧面積,提高規模經營水平。
三、采取一攬子措施,夯實種糧農民的基礎與增大對農民的直補數量,按農民售糧多少進行補貼,多交多補,少交少補,不交不補。
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支農資金比例,給糧食生產更多的補貼;減少名目繁多的各種補貼,把對農業的各種補貼轉化為直補為主;大幅度地提高種糧農民的補貼收益;直接提高種糧的基礎設施,減輕農民的種糧基礎設施投入,保護好糧食生產的關鍵產業鏈,防止農民被外資沖跨。
1.支農資金不但要落在實處,更要落在糧食生產處。
農業投入雖然中央很重視,但僅靠中央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各地也同時增加農業投入,過去一直沒有切實的辦法。因為農業難出政績,為了保證中央惠農政策不斷章取義,不縮水截留,不跑調走偏,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要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農業,土地出讓收入重點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等,這樣就讓支農資金落在了實處。我還想再加上一句,就是這些支農收入不能什么農業都上,應該優先安排糧食生產項目,尤其是對產糧大省與產糧大縣更應該如此。
2.嚴格限制其他各種花樣的補貼的數量。
逐步取消或者減少名目繁多的補貼,逐步改為對農民的直補占絕對比例。目前的惠農政策太分散,不少名義上的支農資金,都后都沒有真正地落實到農民頭到,跑冒滴漏很嚴重。比如各種良種補貼,由于機制存在一些問題,農民為了拿到國家補貼只能購買高價種等等。歐美等世界主要國家都是以對農民的直接補貼為主,沒有必須搞這么多花樣翻新補貼,比如購買家電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購買良種補貼、購買汽車補貼,因為這些補貼并沒有讓種糧農民并且切實的效益。改變這種撒胡椒面的戰略,不如集中起來對種糧農民進行補貼,大幅度提高補貼標準。
3.大幅度增加種糧農民的直補。
國家剛開始進行直補時,是按面積補,也不管農民種不種糧,只要是農民,有土地,就給補貼。這樣做讓那些為國家多做貢獻多生產糧食的農民積極性嚴重愛挫。實際上有不少的農民早已在城市工作,不從事糧食生產,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補貼。因為他們打工的收入與那些留在家里進行糧食生產的農民要高許多。
應該按照農民所交糧食數量進行補,交得多就補得多,交得少就補得少,不補就不補。而目前的家電補貼,因為打工收入比種糧收入高,打工者可以有錢買各種家電拿補貼,而種糧農民沒錢買不起,享受不到補貼。對農民對售商品糧進行補貼還有一個好處是避免糧食價格的高漲。因為糧食是基礎性產品,它的價格上漲會直接引發國家的通貨膨脹。從這個角度看,不能讓糧食的價格長得太快,而通過對種糧農民所售商品糧進行補貼,一方面按市場價收購農民的糧食,另一方面又額外每年補貼農民一定的錢的數量,比如一年5毛或者1元等,可以起到箭雙雕的作用。
4.大力增加對種糧大區的補貼。建立糧食生產區補貼制度,改變產區補貼銷區,讓產糧大區得到實惠。
我國的“產糧大縣”一般也是財政窮縣。我國的糧食安全是以極低的成本獲得的,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提供糧食生產的地區由于制度的偏差,積極性也不高,前些年甚至出現“糧食產區補貼銷區”的怪現象。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資金配套”,提出要“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根據主產區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產糧大縣獎勵補助等資金,優先安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扶持糧食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引導產銷區建立利益銜接機制,促進主產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確保主產區得到合理利益補償,確保種糧農民得到合理經濟收益”等等政策,這些都是在向正確的方向邁進,在這些激勵制度下,未來的糧食大縣的的基礎設施等能夠得到改善,國家應該加大對糧食安全生產區的建設,建立糧食安全保障基地。加大對這些基地的投入建設,比如國家應該承擔這些產糧大縣農民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5.對外資進行我國糧食安全鏈進行預防,防止主要糧食產業鏈被外資控制而出現大豆產業現象。
近兩年外資加快了在中國農業的布局,比如進入關鍵性農業產業鏈,購買糧庫,控制加工環節等。我國的大豆產業的加工部門由于被外資所控制很大一部分,這些加工企業就轉而進口國外同一控股公司控制的大豆,從而使我國的不少豆農出路變得愈來愈窄。我國其他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等也一樣,因為美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大農場,規模很大,單位成本可以降得很低。我國要防止他們進入我國的糧食加工企業或者糧庫,從而壟斷的部分產業鏈,使農民的銷糧受阻。基于我國大豆產業被外資放倒的事實,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資準入制度,明確外資并購境內涉農企業安全審查范圍和程序,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為未來我國的農業安全裝了一道閘門。讓那些長驅直入的外資也多少受到約束,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很好地去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不能輕意地把關鍵部分被外資控制了。
四、要建立四個聯動機制,使糧價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要建立四個聯動機制,在此基礎上決定國家的糧食收購價格與托市收購價格,使糧食農民的價格一直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之一。這四個聯動機制包括:建立糧食價格與農資價格的聯動機制;糧食價格與打工收入價格聯動機制;糧食價格與經濟作物價格的聯動機制;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聯動機制。
1.建立農資與糧食的聯動機制。
為了防止農資快速價格快速上漲,國家應該完善糧食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農業,包括畜牧業,作為一、二、三“產業鏈”的最底端,始終漲不過其他產業。每次漲價的最終結果是,其他產業,尤其是一些壟斷行業進行壟斷式漲價,一些行業協會甚至“聯盟”抱團漲價,而且漲幅遠遠大于農產品原材料價格的漲幅,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業和農民。我個人以為,每一次國家給農民的補貼,很大一塊被生產資料供應商賺走了。生產資料供應商看石油價格漲幅大,就推動農業生產資料漲價。這就需要國家來進行調控,讓農民多得一點,國家通過農資與糧價的聯動機制,來決定對農民增加多少補貼,同時應適當對化肥、飼料等農資產品的價格進行限制,讓農民收入不會下降得太厲害。
2.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
當然以后也應該充分利用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能力,爭取讓農民們在采購農資時能夠集團聯合采購,增加判斷能力,減低價格。農民難以從漲價中受惠的原因在于農民處于弱勢,而農民處于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民過于分散,無組織力量,且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農民必須組織起來,成立專業的合作組織,從而提高他們在購銷環節中的談判能力,實際上,這也是歐美國家農戶們的一致做法。同時,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不應該只是在食品漲價的時候才緊張,才呼吁農民多生產,更應該在農民豐收,農副產品價格下跌的情況下,給予農民價格補貼,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才是保持食品價格穩定、防止出現較大波動的長久之計。
3.建立我國糧價與國際糧食價格的聯動機制
2008年三四月份國際糧食價格高漲之時,我國的糧食價格卻按兵不動,與國際糧食價格形成巨大價差,讓走私商發了大財。我國的石油價格已經建立了一個聯動機制,隨著國際價格的上漲而上漲。我國糧食價格未來也應該建立起這樣的聯動機制,大幅度提高保護價,使我國的糧食價格和國際糧食價格形成一個相對合理的比價關系,改變我國糧食低于國際糧價的問題。
當然,要徹底解決新剪刀差問題,不是一時一會的事,需要扎扎實實地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種難題。中國糧油儀器網 http://51wenwangwen.com/
來源: 中國糧油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