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自治區糧食局采取多項措施防止出現“谷賤傷農”
2008年,寧夏秋糧喜獲豐收,據農業部門統計,水稻和玉米兩大品種單產均創歷史最高紀錄,總產量達到213萬噸。但受稻谷整精米率偏低,大米市場銷售低迷嚴重影響,2008年10月以來,局部地區出現了稻谷銷售難和農民賣糧難現象。
為尋求解決農民賣糧難的途徑,解決農民增產不增收的難題,自治區糧食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防止了“谷賤傷農”現象,為我區糧食生產、銷售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深入調研,及時提出臨時儲備意見。秋糧收獲期間,自治區糧食局劉金定局長,嚴彥召副局長帶領有關人員,先后六次深入國有農場、糧食收儲企業和糧食加工企業、產糧大縣及糧食生產者家中,調查研究秋糧生產情況,組織有關人員分析市場購銷和價格走勢,提出稻谷臨時儲備工作方案。在我局的積極建議下,2008年10月31日,自治區政府第108次專題會議研究出臺了指導價收購政策,其后經自治區政府批準,又出臺了建立自治區臨時稻谷儲備政策。
二、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常年、敞開收購符合國家糧食質量標準稻谷。秋糧上市前,自治區糧食局作出統一安排,要求我區國有糧食儲備和購銷企業堅持常年、敞開收購的原則,對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稻谷進行收購。區內8個稻谷產區的國家糧食儲備庫、購銷公司采取委托收購、庫廠聯營等措施,嚴格執行國家糧食質量標準,不壓級、不壓價,收購過程中,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的要求,公開收購質量標準、收購價格、監督電話等內容促進了區內稻谷的正常銷售,截至目前收購符合質量標準(整精米率55%以上)的稻谷15.4萬噸,未發生壓級壓價、打白條等投訴現象。
三、實行政府指導價收購自治區臨時儲備稻谷。與財政廳、農牧廳、農發行聯合印發了《關于自治區臨時儲備稻谷收購工作的通知》采取定點收購、定倉儲存的方式,從2008年11月初開始,到2009年3月底前,由川區國有儲備企業公開掛牌,敞開收購農民手中待售的稻谷。收購標準為整精米率50%-55%,其它指標符合國家質量標準,收購價格以整精米率50%、每市斤0.85元為基準,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提高0.01元。儲備庫、代儲庫倉容不足的,委托有關市縣(區)糧食購銷企業定點代收、代存。自治區臨時儲備稻谷的收購和儲存費用及價差損失由自治區財政承擔。截至目前,全區從南到北承擔自治區臨時儲備收購任務的國家糧食儲備庫及糧食購銷公司共收購臨時儲備整精米率55%以下的稻谷8萬余噸,加上符合質量標準的稻谷15.4萬噸,合計23.4萬噸,占全區種植稻谷總商品量的62%,比2007年的收購量增加3.1%。
四、鼓勵各類糧食經營者參與糧食經營。為了避免“谷賤傷農”現象發生,鼓勵購銷企業和用糧企業本著購得進、銷得出、有微利、不虧損的原則,收購整精米率50%以下的稻谷,用于開發新產品。各地糧食購銷公司積極聯系外省客戶,在各鄉設立的收購點上,以略低于臨時儲備收購價格收購整精米率低于50%的稻谷。局長劉金定、副局長吳長青還分別帶領有關人員到北京、吉林、福建、廣東等省區考察調研,尋求寧夏稻谷的外銷途徑和合作伙伴,為解決好今年我區整精米率低于50%的稻谷銷售問題奠定了基礎。自治區糧食局還對稻谷質量很差的地區作出了安排,對個別很困難的糧食生產者,通過當地村委會的證明可適當放寬標準就近向臨時收購點交售稻谷。
五、積極協調落實收購資金,保證稻谷正常收購。加強與農業發展銀行的工作協調,保證收購資金足額供應,特別是確保臨時儲備稻谷收購資金不打折扣。積極爭取發行信貸資金對聯營企業和各庫擴大經營范圍、收購市場稻谷的支持力度,有效保證了稻谷正常收購。
目前,國有糧食企業仍在敞開收購稻谷,區內各地的糧食經紀人也走鄉串戶地進行稻谷收購,糧食生產者逐步認識和理解了質量差稻谷價格就低的市場規律,稻谷購銷平穩。整精米率在50%以下的稻谷由于出米率很低,市場交易價格在0.80—0.82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