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金融危機避風港
“金融危機的發生,并不會終止投資回暖的趨勢, 農業反而將會成為投資的避風港。因為投入到農業尤其是食品這個環節,是投入到實體經濟,而且是投資到有龐大需求作為支撐的行業里面。”
似乎誰都逃不過金融危機的影響。
《大生》記者從中國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的生產商益海集團了解到,“金龍魚”的銷量已經在大幅度減少。
“誰都要吃油吧?所以我們沒有想到金融危機會影響到‘金龍魚’。往年的時候,‘金龍魚’貨品多得倉庫都放不下,但是今年的存貨卻是大大減少,倉庫已然空出了很大一部分。我們公司還承擔著運輸的功能,運輸量減少得更多。我們專門開了一個會研究市場形勢,總結出了兩個原因,一是由于對經濟未來不看好,家庭用量減少,畢竟金龍魚屬于食用油中的高端油,價格稍高;另外一個是餐館用量減少,開始選用更為便宜的食用油替代。”雖然找出了銷量下降的原因,但是金龍魚華北區倉儲中心物流公司的員工對金融危機和銷量的關系仍感困惑。
農業估值在減少
“金融危機對農業企業不僅有影響,而且還很大。”德國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駐中國代表處負責農業投資的經理曲勝在告訴《大生》記者,“本來以為農業不是什么周期性行業,不會受到影響,但是現在看來情況并不是這樣。”
曲勝表示,目前有三類農業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一類是在去年農業原材料上漲的時候采購了大批原材料的企業。目前農產品價格下跌,嚴重影響了這部分企業的利潤率。曲勝從一家投行了解到,該投行考察過一家農業龍頭企業某農業項目,但是由于在原材料上漲的時候,企業拼命囤貨,現在原材料大幅度降價以后,產品價值嚴重縮水,利潤大幅度下跌。“損失不亞于一個鋼廠。”曲勝說。
第二類是產能迅速擴大的行業企業。比如說養豬業,由于養豬業去年經歷了“運動式養殖”,生豬價格目前已經接近盈虧臨界點,去年大量進入養豬業的企業可能會面臨虧損,殺母豬的情況可能再次出現。此外,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時候,部分企業產能放大太快,現在也面臨開工嚴重不足的情況。另外化肥行業也是一個例子,現在很多化肥工廠的開工率還不到70%。
還有一類是生產高端消費品的行業。比如有機蔬菜企業,有機蔬菜的價格大約是普通蔬菜價格的3倍,由于預期收入的減少,這部分高端消費品的銷量也受到明顯的影響。
受周期性影響不大的農業企業為何在危機中也未能幸免于難呢?北大縱橫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崔凱對《大生》記者解釋說,現在供求基本面已經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以后,實體經濟已經受到了影響,從國際市場來看,原油的價格已經大幅度下調,在現在的原油價格下,生物能源已經失去了比較經濟效益。這意味著本來用于生產生物能源的相當一部分農產品將被釋放出來,而這部分糧食在全球糧食總產量中所占比例不可忽視。世界三大生物能源中心,2007年美國玉米總產量的25%用于生產生物乙醇;巴西甘蔗產量的52%用于生產生物能源;歐洲方面,截至2008年3月,12.7%植物油都用于生產生物柴油。這么大量的農產品釋放出來以后,已經改變了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基本供求關系。此外,糧食的能源屬性淡化以后,游資也開始撤離這個行業。因此,現在的情況是市場整體看低大宗商品價格。
中國的農業企業大多數還停留在產品營銷的初級水平,所以很多產品只是停留在低價血拼的階段。原材料的價格下跌似乎給他們帶來了福音,但是由于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變化,供不應求的局面已經被根本改變,因此,缺乏品牌和產業鏈綜合經營能力的中國農業企業只能以更加便宜的價格出售終端產品。據了解,中國現在很多農業行業已經出現了行業危機,如淀粉行業,由于出口量比同期減少了1/3,淀粉糖的價格跌破成本價,企業賠本都賣不出去的現象已經出現。
華興資本的副總裁崔春光對《大生》記者表達了投資界對投資農業的另一種心理擔憂:“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投資機構對農業的投資已經非常謹慎,因為即使是‘三鹿’這樣的品牌企業也可能會因為產品質量問題一夜之間轟然倒下,投資也就全部打了水漂。中國產品由于監管不夠,不知道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因此投資需要更為謹慎。”他表示,目前的行情是投資公司對農業公司的估值已經在大大減少。至于具體的評估標準,他說,行業不同,估值也不同。對于記者提出的10倍市盈率的說法,崔說:“現在遠遠到不了那么高。”
超級市場容量
不過,在崔春光看來,雖然中國農業目前面臨眾多困境,但是對農業的投資似乎并未見冷。“對那些PE和VC來說,被投企業前期的資金募集已經結束,退出期一般為3—5年。因此,不會因為發生了金融危機,這些資金就馬上撤逃。實際上他們還是在積極地尋找投資項目,雖然說投資更為謹慎,但是如果有好的農業項目當然也不會錯過。”崔春光表示。
據《大生》記者了解,某國內農業龍頭企業一個投資項目已經接待了包括中金公司等在內的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有意向的投資機構很多,我們還在挑選合適的。”該公司投資企劃部的負責人告訴《大生》記者。
東方艾格咨詢公司的總經理黃德均告訴《大生》記者,根據東方艾格的調查,農業投資的升溫始于2006年。截至2008年10月,不包括可口可樂并購匯源這樣的產業投資,僅僅東方艾格監測到的2008年的PE或VC農業投資案例就有100多個,涉及資金40多億美元。“金融危機的發生,并不會終止投資回暖的趨勢, 農業反而將會成為投資的避風港。因為投入到農業尤其是食品這個環節,是投入到實體經濟,而且是投資到有龐大需求作為支撐的行業里面;從對未來幾年的分析來看,農業仍然處于上升階段,相對會比較安全。”黃德均表示。
根據東方艾格的監測,包括茶葉、果汁、紅酒、花卉、蔬菜、雞蛋、育種、疫苗、水產養殖、肉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生物肥、農藥、油脂加工等行業都已經有海外資金背景的PE或VC的投資。
至于目前的投資方向,黃德均認為主要有三個:
產業整合未來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產業整合包括橫向整合和縱向整合。橫向整合主要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為目的的兼并收購。根據東方艾格8月底的統計,中國有接近10萬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絕大部分規模比較小。因此勢必要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存在孵育大公司的可能。
縱向的整合是未來的投資重點,農業產業鏈條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產前鏈條包括化肥、農藥、飼料、種業、農機等,通過農資流通,到達種植和養殖的中間環節,通過農產品流通到達產后的農產品加工環節,中國的農業企業主要集中在產后環節,因此從產前、產中到產后,整合產業鏈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這也是國際跨國公司“ABCD”(即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Dreyfus)的發展模式。
就行業而言,消費升級是一個投資熱點。從農產品作為食品的屬性來講,農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量”的需要,還要滿足“質”的需求。中國的人均油脂和肉類消費都處于極低的水平,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在食品消費方面提高的需求,對中國未來食品工業是一個考驗也是一個機會。具體到升級的行業,包括果汁、紅酒、茶業、水產品等行業都存在一些消費升級的機會,這些行業在未來幾年將是投資的熱點。
此外,從供需差異的角度來講,在畜產品行業、肉蛋奶和油脂加工行業,都存在巨大的需求和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例如肉在中國現在的人均消費量為50—60公斤,而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110公斤左右,未來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行業還包括農資類的產前育種、畜牧類育苗、生物肥料等行業,這些行業國家勢必會加大投入,像豬的育苗,現在是政府扶持,甚至還有政府采購,如果進入采購目錄,前景非常廣闊。在農業機械化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中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似乎不大適合大型農業機械,但是現在到農村調查,大型農械的使用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好。現在農村勞動力以老弱婦孺為主,社會化農業服務領域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掌握食品原料供應基地和終端食品供應的企業,也具有很大的投資價值。比如說北大荒,是食品原料供應基地,掌握著大量的土地資源,其股票價格近期從6元漲到將近12元,幾乎翻了一倍。
“中國目前農業市場容量超過1.5萬億美元,其中農資市場1200億美元,農產品市場(含加工)4500億美元,農業機械230億美元,農產品物流700億美元,農村信貸5800億美元,農業工程3000億美元,此外還有期貨和保險。雖然由于土地等市場要素沒有實現資本化,有效市場容量不超過1/3,但農業投資市場仍然大有可為。”黃德均說道。
風險警示
“農業投資是一個大市場,但更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市場。”黃德均表示,對中國投資,尤其是對農業投資要對復雜性中潛藏的風險做好心理準備。他所謂的“復雜”,指的是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糅雜著政府、企業和農戶等不同的利益集團,必須充分考慮各個方面。基礎數據的缺乏也是“復雜”的另一原因。他給《大生》記者舉例說,他們曾經到一個號稱擁有10萬頭奶牛的縣調查,后來通過防疫站獲得的真實數據顯示,當地只有4萬多頭奶牛。“如果投資企業按照地方政府提供的數據進行投資的話,得造成多少生產能力的閑置啊?”
黃德均所說的“多變”,指的是中國生產地域廣,地區差異大,農產品品種本身存在較大差異,同樣一個品種在不同的地域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這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投資農業的另一個復雜因素是政策因素。黃德均說,很多投行和投資機構對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條文解讀不夠。他舉例說,十七屆三中全會后,很多投資機構給他打電話抱怨,認為三中全會的文件讓他們很失望,主要是土地政策中沒有提“70年不變”,他只好告訴他們,“長期不變”變成“長久不變”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三中全會定的是大方向,之后《土地管理法》、《物權法》都要修訂,具體的措施要等專門的配套改革來落實,不能期待點對點地解決。“一定要仔細看法律的本子。”黃德均強調說。
黃德均認為,產業鏈的關聯性也是投資者需要關注的重要因素。PE較多關注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業,但是由于農業的產業鏈特別長,有品牌的加工企業一般都是產業鏈一體化經營,但農業的一些生產要素是沒有辦法資本化的,如牧場和耕地既占用大量的資金,又不能進入資產負債表,所以資產回報率比較低,不太符合股權回報的要求,所以投資的時候要做分拆重組,把利潤率高的分拆出來,只把產業鏈的后端作為投資的范圍,這樣投進去以后再包裝上市就能夠獲得較大的收益。
另外,投資農業還需要合理分配資金。仍然是因為農業產業鏈長的特征,投資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資源有多少,哪個鏈條投入多少資源和資金,怎樣跟這個鏈條相符合。黃德均稱他看到過不少因為沒有配置好資源導致失敗的案例。例如,一個房地產老板投資果蔬汁,結果對資金分配不當,購買了一流的設備、建設了一流的廠區之后,資金全部用完,沒有多余的錢進行產品收購和加工銷售,設備和廠區只能閑置變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