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橄欖油讓人霧里看花
今年10月1日,醞釀多年的橄欖油國家標準《GB23347-2009橄欖油、橄欖果渣油國家標準》(下簡稱《標準》)正式實施,明確規定了油橄欖果渣油不能算是橄欖油,對反式脂肪酸、油橄欖果實年份在內的標注作了規定。不過在實際購買過程中,消費者買得并不那么安心。
“生產日期”,摘果日期還是灌裝日期
要搞明白橄欖油的生產日期,卻并不是那么容易。
《標準》明確規定;標簽要標注油橄欖果實采果的年份,同時要以原產國的灌裝日期為生產日期,若是進口分裝產品,在標注原產國生產日期的同時標明分裝日期。至于保質期的起始日期,須以原產國的生產日期為起點,進口分裝日期不能作為保質期的起始日期。加工方法必須在標簽上注明,是冷壓還是浸榨。
不過,記者在超市貨架上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橄欖油的標簽并不清晰,關于制作工藝往往含糊其詞地描述。
“到底是原裝還是分裝?生產日期是橄欖果采摘下來的時間、灌裝時間,還是分裝時間?一點都不搞不懂。”昨天,在樂購超市選購橄欖油的吳小姐一頭霧水,她手里拿著一瓶標注生產日期為2008年8月的橄欖油,但這究竟是哪個時間無從得知。“雖然有18個月的保質期,但如果這是果實采摘下來的時間,那已經不新鮮了。”至于橄欖油所屬等級,更是家家叫法不同,沒有一個譜。
特級初榨橄欖油,有可能兌入低品質油
在國家未出臺橄欖油標準前,我國的橄欖油生產企業都根據自己的企業標準進行配比生產。一些廠商將低幾個檔次的精煉油、果渣油等標成“普通初榨橄欖油”、 “純橄欖油”、“特級油”,使得目前的橄欖油市場比較混亂。而《標準》中明確規定,只有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中級初榨橄欖油才能作為食用油。
昨天,記者發現在超市內銷售的橄欖油,都以特級初榨橄欖油為熱賣品種。不過,同是特級初榨橄欖油,不同品牌卻各有區別。多力特級初榨橄欖油和魯花特級初榨橄欖油外包裝上,都標示著酸度≤0.6%,卡波納特特級初榨橄欖油卻標示著酸度≤1.0%。有的同一品牌的橄欖油也有區別。
酸度是游離脂肪酸含量的一個量度值,酸度代表著油脂中所含脂肪酸的量,所以酸度越低越好。實際上,橄欖油最初從果子上榨出來時,常規情況下酸度已在0.6%左右,保存至5~12個月會上升近1倍,12到24個月又會處于休眠狀態。也就是說,在特級初榨橄欖油頭一年的保質期內,其酸度可能已上升至1.2%。
那么,市面上那些酸度≤0.6%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保質期大多在一年半以上,它們是如何保持酸度不變的?一位業內人士直指,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兌入酸度變化緩慢的品質更差、價格更低的精煉橄欖油。
差油摻入好油,已是業內皆知的秘密
據專業人士透露,精煉橄欖油比特級初榨橄欖油價格要低得多,用精煉橄欖油來摻特級初榨橄欖油,只需要原先1/2甚至1/3的成本。
不過,目前在杭州市場上沒見到精煉橄欖油產品的身影,也沒發現有“添加精煉橄欖油”的字樣。
特級初榨橄欖油可以說是橄欖果壓榨出來的“頭道油”,包含“甾醇等有益雜質”、“維生素E”和“橄欖酚”,這幾樣物質對人體所起到的作用,正是橄欖油被一直所稱道的:利心臟、抗衰老等功能。而這些,都是精煉橄欖油所沒有的。
不過,用精煉橄欖油來摻特級初榨橄欖油屬業內常見的“潛規則”。某些橄欖油生產廠商甚至用精煉果渣油來兌特級初榨橄欖油,因為特級初榨橄欖油價格是精煉果渣油的5~10倍。
“國內進口了許多精煉橄欖油和精煉果渣油,但在市場上卻看不見。”一位經銷多年的橄欖油商向記者透露。記者隨即向杭州海關和杭州檢驗檢疫局求證,對方的回復是很多橄欖油是從上海、寧波、深圳等地的大口岸進入,因此沒法核對確切的數據,很難追查到下落。監管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橄欖油市場的亂局。
進口橄欖油中外對照一覽
橄欖果渣油:orujo(西班牙文),sansa(意大利文),pomace(英文),在歐洲也有家庭是用它來烹飪的。
精煉橄欖油:如果只標識Olive Oil(英文),Aceite de Oliva(西班牙文),或者在標識中出現這幾個字:Refined(英文),Refinado(西班牙文),它們都屬于精煉橄欖油。
Extra Light Oilve Oil,那絕對不是初榨橄欖油,而是3%初榨油與97%的精煉橄欖油勾兌成的,又叫Very Mild Flavour。
進口產品慎看標識
我國對進口橄欖油的等級譯名沒有統一要求,所以只能直接看橄欖油瓶正標的外文等級標識,但只適用于從歐盟進口的橄欖油。真正的進口初榨橄欖油,正標上一定會有Virgin(英文)、Virgen(西班牙文)字樣的。若是想要區別原裝進口與國內分裝,就要看橄欖油瓶上的國際條形碼綴,690/693開頭的都是中國產的商品。而西班牙的條形碼是84,土耳其是89,法國是30/37。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