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網視點:2009年中晚稻生產情況及收購形勢分析
在早稻產量創近8年來最高水平,中晚稻(含粳稻)預期再獲豐收,而稻米需求增幅不明顯的背景下,8月中下旬,國內新季中晚稻陸續上市,并出現穩中走弱行情。下面將主要介紹2009年國內中晚稻生產情況,并就今年收購形勢進行分析,如下。
一、2009年國內中晚稻生產情況
(一)中晚稻播種面積增加。
今年,在稻谷最低收購價大幅提高及國家各種補貼政策的支撐下,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中晚稻播種面積較去年小幅增加。綜合有關部門調查數據,預計2009年全國中晚稻播種面積36100萬畝,同比增加800萬畝,增幅2%。其中,湖南播種面積3961萬畝,同比增165萬畝;湖北2518萬畝,同比增61萬畝;江西2916萬畝,同比增60萬畝;安徽2982萬畝,同比增52萬畝;廣西1495萬畝,同比增26萬畝;四川3004萬畝,同比增13萬畝;江蘇3315萬畝,同比增30萬畝;黑龍江3954萬畝,同比增274萬畝;吉林1144萬畝,同比增1萬畝;遼寧974萬畝,同比減14萬畝。
(二)中晚稻產量預計增加。
今年,東北水稻先后經歷低溫、蟲災及干旱影響,單產有所下降;南方由于中晚稻播種總面積增加,且大部分地區氣候較好,增產趨勢明顯。預計2009年全國中晚稻產量3258億斤,同比增75億斤,增幅2%;其中中晚秈稻產量2158億斤,粳稻1100億斤左右。預計湖南產量356億斤,同比增4億斤;湖北273.5億斤,同比增6.4億斤;江西218.9億斤,同比增6.8億斤;安徽255億斤,同比增10億斤;廣西100億斤,同比增0.5億斤;四川304.6億斤,同比增2.3億斤;江蘇365.5億斤,同比增7.2億斤;黑龍江325億斤,同比增21億斤;吉林106億斤,同比減14億斤;遼寧100億斤,同比減1.1億斤。
(三)部分地區中晚稻質量下降。
從目前上市的一季中秈稻來看,安徽、湖北、湖南局部地區均存在新米腹白增多,透明度不高,精米率略有下降的情況,主要是受4-5月低溫,6月后氣溫突然升高,溫差變化較大影響。東北部分地區反映,因今年播種期間干旱、5-7月間長期低溫、寡照以及近日收割前期降雨天氣影響,今年水稻質量較去年差,出米率偏低,且水分也大于往年。據了解,目前黑龍江哈爾濱、綏化及佳木斯等地早熟品種水稻已收割上市,水分含量在20%以上,出米率最低63%,最高68%;另外吉林白城、松原及遼寧的盤錦等地新上市水稻也出現水分大、出米率低的情況。
(四)中晚稻生產成本小幅上漲。
受全球經濟開始復蘇,原油價格回升,人工、農藥、化肥等價格堅挺趨漲,加之部分地區因干旱及蟲災較重影響, 09年,國內中晚稻生產成本總體仍小幅上漲。據“中華糧網”調查,黑龍江佳木斯一糧農一坰地(即15畝)共用“稻種300元,整田及播種800元,插秧、挑苗800元,薄膜、竹坯子、秧盤、壯秧劑、封閉藥等近700元,化肥、農藥2600元(同比去年增加600元),收割費用800元,水電費960元”,合計6960元/坰地,即464元/畝,再加上花費4個人工即300元/畝(同比去年增加100元),合計成本864元/畝,較去年增加47元/畝。按今年1100斤/畝的單產計算,則每百斤水稻的成本費將高達78.5元/百斤,低于最低收購價16.5元/百斤。如果是包地生產,水稻種植成本更高。
另外,湖南韶山農戶張子勛告訴我們,今年晚稻種植成本基本與去年相當,但因蟲害較重,農藥費用小幅增加。2.3畝優質晚稻共用成本“犁田、整地380元,種子70元,肥料160元,插田200元,農藥300元(同比去年增加60元),收割費用預計230元,人工280元”,共計1620元,即每畝成本704元,同比去年增加26元/畝。
二、今年以來,中晚稻市場走勢回顧
(一)09年中晚稻價格仍處高位,市場“粳強秈弱”格局明顯
受國家政策支持,09年中晚稻價格總體仍高位運行,但因粳稻南下數量大增,擠占了秈稻消費市場,導致市場出現明顯的“粳強秈弱”格局。據“中華糧網”監測,09年9月全國二等粳稻收購價格在2203元/噸,較年初上漲299元/噸,漲幅16%;全國二等晚秈稻收購價格在1954.29元/噸,較年初下跌25.71元/噸,跌幅1%。其中:截至9月29日,江西南昌普通晚稻收購價在1850元/噸,較年初下跌50元/噸,跌幅3%;黑龍江建三江粳稻收購價在2200元/噸,較年初上漲400元/噸,漲幅22%。
(二)09年拍賣市場粳稻需求強勁,中晚秈稻成交清淡
受“粳強秈弱”及國家粳稻庫存較低、秈稻庫存高位影響,今年,政策性稻谷拍賣市場粳稻需求強勁,中晚秈稻成交清淡。據統計,截至9月24日,今年國家共拍賣中晚秈稻約416萬噸,累計成交64萬噸,成交率15%;拍賣粳稻約825萬噸,累計成交698萬噸,成交率85%。
三、2009年中晚稻收購形勢的特點
(一)09年稻米總量供大于求,中晚稻市場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
受稻谷播種面積、產量連年增長,而稻米需求上升較平緩影響,近年來我國稻米供大于求跡象開始顯現。預計今年稻谷產量將達3900億斤,全年消費量接近3700億斤,年度結余200億斤以上,超過上年水平。在稻米供大于求壓力下,09年中晚稻上市后,收購主體觀望心態較重,入市謹慎,價格總體穩中走弱,主要中晚秈稻產區開秤價格低于上年水平,部分地區將啟動托市預案。目前,江蘇粳稻還未上市,陳稻價格在1.1元/斤左右;東北粳稻有零星上市,價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據“中華糧網”監測,9月下旬09年新季中秈稻常規稻收購價0.86-0.92元/斤,優質稻0.92-0.98元/斤,較開秤總體下跌0.02-0.04元/斤;秋分過后,東北早熟粳稻零星上市,黑龍江樺川水分20%的圓粒水稻米廠收購價0.9元/斤,吉林白城0.95元/斤,因國家政策尚不明朗,市場主體收購謹慎,價格呈趨弱走勢。目前,安徽、湖北已于9月24日、25日分別啟動了中晚稻最低收購價預案。
(二)稻谷市場相關政策的調整將影響中晚稻收購
近日,國家下發了關于“2009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通知。從預案來看,今年中晚稻托市政策有所調整。其中,新稻收購質量標準按新稻谷國家標準(GB1350-2009)執行;另外收購主體增加,省級糧食行政部門介入監管,如“對當地沒有中儲糧直屬庫,派不出駐庫監管人員的委托收儲庫點,由省級糧食行政部門對其執行國家糧食質價政策和收購糧食數量、質量和資金安全負責監管并承擔監管責任。”“對于沒有中儲糧直屬企業的市(地)級行政區域,可暫由中儲糧分公司指定具有農發行貸款資格、資質較好的收儲企業承貸”。
另外,國家08、09連續兩年在東北實施稻谷入關運費補貼政策,促進了東北粳稻的市場流通,也使粳稻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國內稻米市場“粳強秈弱”格局明顯。但隨著粳稻需求的增多,東北粳稻庫存減少較快。據統計,截至8月底,東北三省國有糧食企業大米庫存105.41億斤,同比07年下降34.07億斤,同比06年下降86.67億斤。預計為促進稻谷的合理消費和市場的穩定,今年國家有可能再次調整東北粳稻(大米)外運補貼政策,這將影響到國家中晚稻整體市場,我們將高度關注。
(三)中晚稻陸續上市,社會糧企收購普遍謹慎
目前,09年中晚稻已開始陸續上市,但社會各類糧食收購主體普遍入市謹慎,收購不積極。據了解,一是受粳米南下數量增加及金融危機的雙重打壓,今年來秈米走貨持續緩慢,銷區需求不振,市場原糧需求下降;二是受資金、倉容及貸款利息高等限制,加之國家庫存充足,稻谷持續豐收,企業不擔心后期加工糧源,因而備貨意愿不強;三是東北稻谷價格走勢存在不確定性,如無國家政策支持,價格就會走低,因而在政策不明朗前,企業入市均謹慎。
另外,江蘇地區因08年粳稻價格持續沖高,稻米行業效益較好。受此影響,今年江蘇市場主體仍有較高的收購意愿,但在全國稻米市場整體弱勢的形勢下,預計江蘇粳稻有可能繼續在當前價位上波動,但不會出現大幅上漲。
(四)農戶惜售心理依然存在
據了解,因種糧成本較上年繼續增加,農戶依然存在惜售心理,但由于今年早稻價格走低,新季中晚稻上市后走勢也趨弱,因此,在農資小幅上漲的情況下,南方大部分糧農對新稻的期望值有所降低。但粳稻市場,因今年價格屢創新高,蘇皖及東北局部地區農戶對稻價期望值仍然較高,惜售心理較強。
(五)中晚稻收購倉容有一定缺口且分布不平衡
據統計,截至8月末,國有糧食企業糧食總庫存(貿易糧)同比去年增加1042.95億斤,為近年來最高。另據國家糧食局預計,2009年國內中晚稻收購量大約在1130億斤,同比去年增50多億斤,其中國有企業收購量約500億斤,同比增50多億斤,接新前可利用空倉容不到800億斤左右,預計倉容缺口200億斤左右,且存在倉容分布不平衡、產區缺口明顯的現象。其中,湖南倉容缺口大約在25億斤,江西10億斤,安徽11億斤,江蘇42億斤,黑龍江42億斤,吉林70億斤。
綜上分析,在國內稻米總體供大于求情況下,受企業入市謹慎、國家倉容有限等因素影響,預計中晚稻收購價格存在一定下行壓力;但受最低收購價、種植成本高位、通脹有所顯現、以及中晚秈稻商品率相對較低等因素的支撐,價格下跌空間也有限,總體將在最低收購價上下波動;南方粳稻價格保持基本穩定,東北粳稻主要關注國家今年的調控政策。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