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加工企業面臨停產困境
雖然從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傳來的消息證實,國家將對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三省一區內規模在10萬噸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進行補貼,這讓此前很多處于停產、半停產或者虧損狀態的深加工企業喘了口氣,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加工企業來說,仍然面臨停產困境。
深加工補貼難改效益低下
在補貼政策出臺前,有不少企業都在苦熬日子。
以吉林吉安生化為例,吉安生化是世界最大的生物丁醇生產基地,玉米加工能力為每年300萬噸。不過,在補貼政策出臺前,丁醇等項目已經全部停產,開工的只有酒精項目,每天僅能消耗200多噸玉米。但即使是生產乙醇,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乙醇的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噸5100元大幅回落,至今年6月時,每噸只有4000元。當時,生產一噸酒精需要3.1噸玉米,而后者的價格當時是1600元一噸,即使不算人力等成本,每噸虧損也近800元。
一邊是深加工企業面臨虧損,一邊是國家儲存的玉米拍賣價格、成交率雙雙走低。
從7月22日首次拋儲以來,國儲已經進行了四次玉米銷售,而比較幾次拍賣的結果,于8月11日進行的第四次拍賣無論從成交率還是成交價格來看,均為歷次最低。有數據顯示,第四次競價銷售的國家臨時儲存玉米199.5萬噸,實際成交72.53萬噸,總成交率36.39%,成交均價1578元/噸,而且成交量仍主要集中在遼寧,其他地區繼續低迷。
“四次國儲拍賣,成交率均不足總數的一半,最高成交率為47.91%,最低成交率僅為36.39%,雖然成交總量超過了300萬噸,但相比較4000萬噸的國儲庫存,壓力顯而易見。”齊齊哈爾市一家民營加工企業負責人張志(應采訪對象要求,此為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補貼政策,能夠鼓勵深加工企業消化一部分玉米庫存,但工業玉米需求在玉米總需求中的比例不大,對玉米市場的提振作用有限,主要還是要看飼用需求。
此次玉米補貼政策意在提高加工企業的開工率。截至7月底,玉米加工企業的開工率僅在30%—50%之間,個別大型深加工企業的開工率維持在70%—80%,加工企業效益也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淀粉企業略有盈余,酒精廠多處于虧損狀態。
玉米行業有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此次補貼政策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影響有限。首先,補貼的有效期是8月份至11月份,而且企業需繳納150元/噸的保證金,用于保證得到補貼的玉米用于生產,而不用于市場流通,企業在完成深加工后,才可以獲得150元/噸的補貼。
因此,這位人士認為,補貼對深加工企業效益的改善作用不大,只能讓企業不至于停產。
中小加工企業舉步維艱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在糧食生產與流通的產業鏈中,怨言最多的不是農民,而是加工企業,尤其是民營的中小加工企業。
“國家糧食收購價高,南方銷區的成品價格低,私營企業賠不起。”齊齊哈爾市一家加工企業負責人謝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廠的玉米加工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做了,只是偶爾加工一些大米,量都不是很大。“能裝3萬噸糧的倉庫里,現在一粒糧食都沒有。不敢收!”
在謝先生看來,糧源現在都在中儲糧的倉庫里,農民手里沒有什么余糧。再加上現在價格倒掛的現狀,加工企業都不敢儲糧。“儲糧要利息、要運費、要存儲費,中儲糧有國家給補貼,但私企賠了都是自己的。”謝先生說,民營企業是在國家的各項保護政策之外的,但卻不得不接受政策效應帶來的市場環境。
“以大豆為例,國家保護收購價訂得太高,加工企業沒法收購加工,工人只好都解散了。我有個朋友有四五個油脂廠,到現在也沒怎么開工。”張志說,最近總有圈子里的朋友打電話問要不要廠,他們的加工廠準備賣了。
不僅加工企業停產或者半停產,就連貿易商也處于觀望狀態。在南方找好銷售方,然后從黑龍江省調糧往外銷售的貿易商老宋告訴記者,他也停業快半年了。“南方的養殖業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都在減產或者倒閉,總體市場需求在不斷下降,所以貿易糧也比過去難做多了。再加上東北玉米、大豆價格處于高位徘徊,如果再加上鐵路運費等成本,很難賺錢。”老宋說,做貿易好在戰線拉得不長,沒有倉庫、廠房等投資回收的限制,因此船小好調頭,市場不好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觀望。
“貿易商可以停,但加工企業停不起,一方面打品牌需要連續性,時斷時續客戶就都流失了。另一方面工人也養不起啊。”張志表示,中小加工企業目前正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狀態。不僅內部市場只賠不賺,還要面對外資品牌的層層擠壓。
據了解,在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很多國內品牌本身就處于劣勢。一方面資金上有差異,凡是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品牌,大部分都是集團化公司,資金實力雄厚,在品牌、廣告推廣投入方面可以說是以絕對優勢勝出。而國內品牌,尤其是私營品牌自有資金不足,銀行貸款又不愿意面向這些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業。因此,實力懸殊非常明顯。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