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旱情能否拯救國儲玉米拍賣?
8月的東北本該是一派蔥綠的景象,但現在這里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玉米和大豆焦黃干枯。一場嚴重的旱情正考驗著這個中國最主要的商品糧產區。
黑龍江省農科院的一位專家對記者說,旱災使得該地區的玉米和大豆減產已成定局。在旱災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糧食市場又進入了新一輪的上漲通道,至今持續一月有余。
包括旱災、政府調控在內的多種因素讓分析師們相信,上漲的趨勢可能要長期持續。考慮到糧價對其他商品價格的影響力,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可能會因此被推高。
不過,這次意外的干旱卻為此前一直陷入僵局的國儲玉米順價拍賣創造了條件。上周的一次玉米拍賣,無論從成交率還是成交價來看,都是歷次拍賣最高的。
秋糧減產幾成定局.
其實不僅僅是東北,包括華北、西北在內的大片地區都在遭受旱災炙烤。農業部上周發布的統計數據稱,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91億畝,比多年同期均值多4900萬畝,其中重旱7221萬畝,干枯2019萬畝。
在中國最大的玉米產區吉林省,60%以上的耕地已經受災,面積達4200多萬畝。截至17日,該省已連續28天無有效降雨,比常年同期少76%,居歷史同期少雨第一位。
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旱情通報稱,由于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夏糧作物正處于關鍵生長期,日益嚴重的干旱可能影響產量。尤其在東北四省區,由于大豆、玉米正處于授粉灌漿的關鍵生長期,受旱災影響較為明顯。
“我們省的情況比較嚴重,今年的農業氣候先澇后旱,危害都很大。就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一些地區的玉米可能要大幅減產至60%左右。”黑龍江省農科院的一位專家在電話中對記者說。吉林省一位貿易商也估計該省減產部分地區減產幅度達到40%左右。
農業部農情調度信息顯示,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五省區是此次大旱的重災區。這五個省區作為中國秋糧主產區,產量占全國糧食的30%左右。
來自官方和市場機構的多份調研報告都認為,秋糧減產不可避免,進而使得中國今年的糧食增產計劃遭受挑戰。
旱災已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多位國務院負責人過問了災情,主管農業的副總理也已經親赴東北地區指揮抗災。
玉米價格兩月狂飆
受旱訊影響,以玉米為代表的糧食價格自7月份以來不斷高企,進入了新的上漲周期。
2008年東北地區的商品玉米幾乎全部被國家儲備系統收入囊中,自從今年春天以來國內玉米市場就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從5、6月份開始,我們就不斷提價加大原料采購,但農戶和貿易商手里基本沒有糧源。”吉林省一位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由于原料供應緊張,該企業的開工率只能維持在60%左右。
不僅僅是吉林,山東、河北等地的飼料企業等用糧大戶也出現了原料供應緊張問題。他們抱怨,政府儲備系統收購了大量的玉米,卻沒有能夠及時投放市場。
2008年中國玉米產量創下了新的歷史紀錄。中國官方為了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指派中央儲備糧總公司在東北四省區按照政府保護價臨時收儲了3000多萬噸新玉米。這相當于該地區玉米總產量的50%以上,或商品玉米量的80%以上。
這項舉措徹底改寫了國內玉米市場的基本格局,大量用糧企業為爭奪糧源,不斷抬高玉米價格。在東北地區,玉米收購價格已經由年初的1200元/噸提升到目前的每噸1500元以上;在山東,玉米價格由年初的每噸1300元左右提升至目前的每噸1860元,接近2008年的歷史高點。
盡管從7月21日開始,中國政府開始向市場投放臨時儲備玉米。但由于投放市場的價格較高,反而進一步拉動市場價格走高。
旱災更成為絕佳炒作題材,投資機構紛紛唱多。僅僅從7月20日至8月20日,各地玉米價格就上漲數十元。增長最快的山東地區,一個月間玉米價格每噸增長了150多元。
業內人士分析,再考慮到需求回升等因素,今年內玉米價格還會保持漲勢。
需求的增加主要來自畜牧業的回暖,尤其是養豬行業正在從5、6月份的低谷中恢復,在中秋、國慶兩節前還會維持相對快的發展速度。由此帶來的飼料需求必然會進一步拉動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漲。
“我們前幾個月的開工率還只有60%,現在已經恢復滿負荷生產了。”六和飼料在山東的一家加工廠原料經理對記者說。
糧價走高考驗CPI
對于中國的糧食主管部門來說,糧價上漲是一個好消息。此前,糧食局、發改委等機構一直在為扭轉糧價不斷下滑的勢頭絞盡腦汁。
上周二第五批國儲玉米競拍結果揭曉之后,國家糧食局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目前的市場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基本上達到了我們預期的調控目的。”
當天,官方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四地拍賣國家臨時儲存玉米200.07萬噸,經過數小時競價之后,實際成交100.19萬噸,成交率50.07%,成交均價1584元/噸。無論從成交率還是成交價來看,都是歷次拍賣最高的。
在糧食局官員看來,國儲玉米順利解套,堪比疏通了官方頭上的一個巨大“堰塞湖”。此前由于拍賣價格高于市場價,一方面用糧企業原料告急,另一方面政府手中3000多萬噸玉米無法順價入市,可能變成沉重的財政包袱,甚至影響新的政府調控計劃。不過,當政府如愿以償把糧價托高之后,能否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則是一個新的考驗。
吉林省一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認為,“政府應該重新評估國儲玉米投放策略,如果繼續一味求高價,對企業不是什么好事,對于經濟也不是什么好事。”他表示,自從原材料價格上漲以來,終端產品價格卻沒有相應提高,公司承受了很大的財務壓力。
這源于市場機制的扭曲。“在原材料環節我們要接受政府壟斷的壟斷價格,但在終端產品市場上卻要接受市場競爭。”因此,“為了扭轉眼下的虧損狀態,加工企業肯定是要提高產品價格的。”
這就意味著,當糧價上漲到一定程度時,將不可避免地往下游傳導。從食品、原材料開始,一直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各部門,使各種社會消費品承受漲價壓力。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