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繁育推廣對糧食增產的作用
作者:河南省種子管理站站長 湯其林
良種更新換代對河南省糧食單產提高的貢獻
在提高糧食單產諸多因素中,良種貢獻率一般認為40%以上。
2004年~2007年,河南省小麥總產量由504億斤提高到599億斤,增加95億斤,平均單產由680斤/畝提高到760斤/畝,提高了80斤/畝,平均每年增加20斤/畝。主要原因是全省小麥品種進行了第九次更新換代,一批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如鄭麥9023、新麥18、周麥18等大面積推廣應用。
2002~2007年河南省小麥、玉米、水稻分別進行第九次、八次和七次更新換代。這一時期平均單產小麥提高14.6%,玉米提高6.3%,水稻提高7.8%。
優良品種的增產潛力分析
小麥、玉米和水稻是河南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總產、單產處于全國前列,但從其增產上來看尚有一定的潛力。
小麥:目前生產上主導品種鄭麥9023屬優質型高產品種,其推廣面積連續六年位居全國小麥品種第一位。該品種實驗示范單產可達1040斤;周麥18屬超高產類型品種,該品種的區試單產1160斤,省種子管理站安排的展示田平均單產1204斤。2008年全省小麥單產770斤,創歷史紀錄,但距小麥品種可以達到的產量還有一定的距離,鄭麥9023目標產量比全省最高平均單產高270斤,周麥18目標產量比全省最高平均單產高390斤。
玉米:目前主栽品種鄭單958和浚單20均屬于高產優質品種,在試驗和示范中其目標產量達1220斤,而目前玉米生產上的平均單產為760斤,單產相差460斤。
水稻:主栽品種Ⅱ優838和粵優938,在試驗示范中產量達到1300斤,但目前水稻生產上的平均單產為960斤。單產相差340斤。
形成單產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土壤肥力和灌排條件上的差異。河南有效灌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0%多,尚有30%多的旱薄地,是糧食產量的“拉腿田”。二是自然災害及作物品種之間差異。河南為一年兩熟區,秋糧為夏播,玉米生長時間短,旱、澇災害發生頻率高,生產上回旋余地小,年際之間產量波動大,單產低而不穩。三是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的差異。新品種增產潛力的發揮是有條件的,需要相應的配套技術,而在生產中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的僅占50%左右。四是用種質量的差異。專業種子基地生產的高質量種子比農民自留或串換的種子可增產20%以上,高代種子比越代種子增產更多。五是投入的差異。大田生產千家萬戶,在勞動力、生產資料、(農藥、化肥、種子、灌溉等)和管理技術上的投入都難以達到一致和滿足品種的需求。
在良種繁育推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育種投入少,創新能力低。河南省在科研育種上,經費投入不足,大部分科研機構存在科研經費少、設備落后、科技人員斷層等現象,導致育種手段落后,缺乏創新能力。
常規種子商品供種率低,目前河南省小麥商品種子供種率70%左右,紅薯50%左右,大豆40%左右,尚有相當一部分農田用種是農民自留或串換的。
中低產田面積大,不能使高產品種充分發揮增產潛力。河南省中產田2500萬畝,低產田2500萬畝,二者合計占全省小麥總面積的65%,如三門峽、信陽市2008年平均單產分別為288斤/畝和580斤/畝,比焦作(焦作平均單產為1004斤/畝)分別低616斤/畝和424斤/畝。
種子生產基礎差,生產能力低。全省標準化種子基地數量少、面積小、產種能力有限,其他種子基地屬于種子企業自建,穩定性差,配套設施不齊全,產種量和種子質量難以保證。
種子加工質量標準化程度低。
河南省種子精選加工單機設備多,成套設備少,加工粗放,質量不高,種子包衣率低。
品種展示和推廣力度小。河南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新品種展示、示范缺乏經費,展示點少,輻射帶動作用小。
優良品種的高產是“木桶效應”。良種獲得高產是各種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如土壤、肥力、灌溉、氣候、栽培、植保等,而減產則單因素即可形成。
良種繁育和推廣的建議
一是加大科研育種經費的投入,制定2020年農作物新品種繁育規劃;二是建立健全品種試驗展示推廣體系;三是進一步擴大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規模;四是擴大良種補貼面積,對所有主要作物品種實行全部補貼;五是健全種子質量檢測體系,加強種子質量監控,確保生產安全用種。http://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