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四增五豐”的分量---《瞭望》
中國糧食生產連續“四增五豐”來之不易,也來得及時
近些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災害頻發和生物質能開發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自2006年以來,終于在全球發生了一場至今未息的糧食危機。面對全球糧情和我國國情,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自2004年以來,我國連續四年糧食增產,連續五年夏糧豐收,實現了自1985年以來的首次連續“四增五豐”,并于2007年重登10000億斤臺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奪得糧食連續“四增五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戰略支撐。
“四增五豐”來之不易
從1996年到2007年的12年間,我國糧食生產走過了一個“U”字形的發展軌跡。2007年以前,我國曾有三個年份的糧食產量突破10000億斤:1996年,糧食產量首次達到10091億斤,這是1984年達到8000億斤水平之后,經過12年艱苦努力,首次突破10000億斤大關;之后的1998年達到10246億斤,1999年達到10168億斤。
但隨后五年糧食生產連續下滑,2003年糧食產量下滑到8614億斤。面對糧食生產和供求的變化,中央果斷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實現糧食連續四年增產,夏糧連續五年豐收;其中2007年糧食產量達到10030億斤,較2003年增產1416億斤;今年夏糧產量達到2408億斤,較2003年增加480億斤。
我國糧食連續“四增五豐”,特別是2007年再登10000億斤臺階,相比以往更為不易。
從時間上看,這幾年糧食恢復發展的步伐加快。2004~2007年,糧食生產一直以較快速度恢復發展,2004年比上年增產775億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加最多的一年;2005、2006年分別比上年增產291億斤、280億斤;2007年又增產69億斤。如果1996年和2007年兩年的糧食生產都從8600億斤左右起步,同樣是增產1400多億斤糧食,2007年重登10000億斤臺階只用了4年時間,時間明顯縮短。
從耕地資源看,這幾年糧食恢復發展的資源約束加大。這四年間,耕地面積每年平均減少約600萬畝。1996年、2007年兩年的糧食產量同樣是10000億斤水平,但面臨的耕地資源條件卻大不一樣。1996年我國耕地面積19.51億畝,到2007年減少為18.25億畝,凈減少1.26億畝。2007年糧食產量重登10000億斤臺階的耕地制約遠遠大于1996年。
從氣候條件看,這幾年糧食恢復發展的災害影響加重。近些年由于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小麥產區多遇暖冬干旱,病蟲害偏重發生。2007年北方糧食產區干旱嚴重,部分地方造成秋糧減產;南方產區洪澇災害嚴重,損失較大。糧食生產面臨著多種自然災害的考驗和影響。但2004年以來,夏糧、早稻、秋糧實現季季增產,水稻、小麥、玉米均獲豐收。
從品種結構看,這幾年糧食恢復發展的質量要求提高。2004~2007年糧食優良品種面積擴大,優質率不斷提高。2007年糧食的優質率達到61.3%,比1996年提高4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優質率分別達到72.3%、61.6%、47.1%和70.3%。這無疑加大了糧食生產的難度。
從市場條件看,這幾年糧食恢復發展的市場制約加劇。近些年來,國內糧食價格較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影響種糧農民收入;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農產品進口對國內糧食價格和相關產業造成一定影響。糧食連續“四增五豐”,是在克服不利市場因素情況下取得的。
“四增五豐”的戰略意義
糧食連續“四增五豐”的戰略分量究竟有多重?重登10000億斤糧食臺階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彰顯了我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堅定信心。當前全球糧食危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一些國家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放松了糧食生產。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耕地減少和糧食需求增長的壓力不斷加大,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即使保持現有的人均需求不變,糧食產量需要每年以0.5%~0.7%的速度增長。正是基于對糧食生產和供給形勢的清醒判斷和把握,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當利用進出口調劑余缺的糧食安全政策,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最大的民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緊抓糧食不放松,堅定不移地發展糧食生產。
表明了我國具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和對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首位,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近些年來,面對糧食生產受到資源氣候的制約,面對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有效應對措施,出臺一系列保護農業、農民和糧食生產的傾斜性政策,揚長避短,提能挖潛,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特別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證明了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政策的成功。中央關于農業農村五個“一號文件”制定的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對于糧食生產穩定恢復發展,保證農產品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至2007年年末,國家已廢止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僅此項每年就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與2002相比,2007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資金為3917億元,增長106%,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14.58%。
詮釋了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2003年以來,在資源、氣候、市場制約加大的情況下,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糧食增產正在由依靠單純擴大面積向提高單產、穩定面積轉變,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與2003年相比,2007年糧食產量增加1416億斤,其中單產提高增產883.7億斤,單產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62.4%。糧食單產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良種良法的廣泛應用和農業科技進步。
展示了我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和巨大貢獻。我國億萬農民在世界9%左右的耕地上,生產出占全球1/4產量的糧食,成功解決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既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更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
增產作用不可替代
在全球發生糧食危機背景下,我國糧食實現連續“四增五豐”,對于加強“兩個防止”,實現宏觀調控目標,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有力應對了全球糧食危機帶來的影響。其一,有力保障了糧食供給。有效提高了糧食供給能力,使近些年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其二,增加了國家糧食儲備。國家現有儲備糧增加,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再加上農民自己存糧,提高了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糧食供給的安全性;其三,穩定了我國糧食自給率。在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糧食自給率10年來一直保持在95%以上。
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歷史上看,幾次嚴重的通貨膨脹都與農產品供給不足有關。糧食連續“四增五豐”,對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緩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壓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其一,保持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2006年、2007年兩年,由于有些農產品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使得食品價格上漲較快。國家幾次拋售儲備糧和儲備肉,平抑飼料價格和肉食價格,收到了預期效果;其二,增強了消費者的市場預期。糧食連年增產,夏糧連年豐收,是穩定市場的重要信號,使得消費者心里不慌,市場秩序不亂;其三,有力化解了全球糧食生產和供給變化帶來的影響。由于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庫存豐富,國際市場糧價暴漲對我影響不大。
有力支持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當前,正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時期。糧食連續四年豐收,不僅為國民經濟各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基本前提,也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一是保證了飼料供給,促進了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同時,還為農村中其他產業和部門的發展創造條件,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各項事業的繁榮。二是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料,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發展。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加工業,2007年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已達2.67萬億元。三是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食物保障,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全國目前已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2.1億人,有力支持了城市各相關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
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好人民的吃飯問題,對于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尤為重要。現在,我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平時還是節日,城鄉市場都保證了糧食、肉奶蛋以及蔬菜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為解決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困難、化解不穩定因素,創造了有利條件。
再證“農業立國之基”
分析全球糧食危機給一些國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總結我國發展糧食生產成功應對糧食危機的經驗,具有深刻啟迪。
糧食生產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任務。人口眾多,耕地、淡水資源緊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又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是基礎性的戰略資源,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絕不能依賴糧食進口。
當前,我們正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現代農業,首要目標仍是確保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因此,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堅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始終加大對糧食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
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既是一般性消費品,又是特殊的商品;既是工業原料,又是戰略性物資。我們通常說,糧、煤、電、油、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其中糧食是第一位的。因此,糧食安全既有國民經濟系統的經濟特性,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又有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的政治特性,是一國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政治領域安全的保障,是國家經濟安全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必須始終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放在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地位。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綜合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繁榮的重要體現。世界糧農組織和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國家綜合經濟實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經濟實力特別是科技實力強的國家,由于糧食供給出了問題,照樣造成經濟社會的重大損失。所以,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要看科技實力、工業實力,二三產業實力,但更要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其他實力的基礎和保障。只有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保障作用,其他實力才有鞏固和提高的基礎。同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其他實力的集中體現。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裝備水平、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業扶持政策又都取決于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因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糧食有效供給能力是國家社會保障能力的重要體現。糧食總量、質量、種類、流通、儲藏、調控等綜合形成了糧食的有效供給能力,這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能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是多方面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失業保障,等等,這些保障都是以糧食有效供給能力為基礎。糧食供給是國家最大的民生,只有具有糧食有效供給能力,國家才有足夠的社會保障能力。吃飯保障解決了,搞好其他保障才有基礎。http://51wenwangwen.com
(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